杜先福/文图
第四十七回 孔子学乐拜苌弘
秘密受命除姬朝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老子李聃,可以说已经享誉世界。另一个与老子同时代的人,同样享誉世界,那就是教育始祖孔子。换句话说,孔子比之老子,在世界的地位还要高。有一个人,本应与老子、孔子一样享誉世界,然而却因种种原因被埋没了,或者说基本被埋没了。这就是老子的好友、更是孔子的老师——苌弘。说起苌弘充当孔子的老师,不得不从孔子说起。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避乱逃到了鲁国。父亲叔梁纪,是鲁国的一位著名武士,晚年娶颜氏为妻,生了孔子,因是次子,所以字仲尼。
孔子幼年时,经常模仿祭祀的礼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年青时作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孔子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但是由于鲁国内“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互相征讨,血腥四伏,孔子感到前途无望,就离开故土,四处奔波,辗转来到成周。当时成周正是王子朝之乱,孔子的意思,他有很好的学问,而且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那时候一尺为23.1厘米计算,应该是221.76厘米,而且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他冒着风险来到成周,就是想以自己的才干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劳。他以问礼为借口,见到了老子李聃。李聃与孔子一番交谈后,觉得孔子满口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觉得孔子与自己的政治主张格格不入。要知道,正是李聃怂恿周景王变法,得到王子朝的认可,王子朝因此被周景王看重欲立为世子,结果导致目前的二王相争,孔子满口克己复礼,李聃哪里敢把他推荐给王子朝呢。李聃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展开剩余81%意思是说,你孔子所说的,人和骨头都朽了,其言空留在耳。君子审时度势才能凌驾社会,不得时则累及自身。你说的那些东西,对你来说没什么好处,所以我能告诉你的,也就是如此而已。于是李聃委婉的把孔子打发走了。临走还对孔子说了一通语焉不详的话。李聃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我送你的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感到莫名其妙,他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就是说,李聃这人太悬了,悬得就像人们传说的龙一样,搞不懂他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后来有人认为,孔子在李聃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很不舒服,后来还曾经暗杀李聃,李聃害怕他,所以就往秦国逃跑了。
不说孔子后来的事,先说孔子在李聃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很是不甘心。他想到王子朝的对头王子姬匄,姬匄这个时候住在翟泉。孔子辗转来到翟泉,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接近王子姬匄。他想起姬匄的上大夫苌弘权力很大,如果能得到苌弘赏识也是很不错的。于是,孔子来到苌弘府邸,请求拜见。苌弘已经知道孔子小有名气,就接待了孔子。孔子不好直接说自己是来要官的,就以谦虚的口吻对苌弘说,他是做学问的,近来他在研究《韶乐》与《武乐》的问题上遇到了难题,同时,对乐与礼的关系问题也十分模糊,所以千里迢迢来拜访苌弘大夫,希望向苌弘大夫学习乐理(理与礼应是相通)。苌弘想,好哇,这些年二王相争,自己忙于政事,很少有时间深究音乐了,难得孔子这样的年轻人,居然在战乱迭起之际还有心来学乐,看来这样的年轻人是很有涵养的。于是,苌弘欣然留孔子在府上住下,首先向孔子阐述了韶乐》与《武乐》的区别。苌弘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但同样都是上乘美好的。而今,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之《大濩》、周之《大武》,融歌、舞、乐为一体,已是难分伯仲矣。”孔子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故作明白的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子真是聪明,一说就懂。”孔子再三拜谢。
行文到此,本书作者还要揭开一个千古秘密。
话说苌弘与孔子多日接触,觉得孔子不仅虚心好学,而且孔武有力,包负远大。最是让苌弘感到可贵的是,孔子十分崇敬周礼,言必说克己复礼,一心想为周室做点事情。苌弘就想,值此战乱之际,何不利用孔子,考察一下国际局势呢,从而也是检验孔子是否真的崇敬周礼。
原来,如前所述,王子姬匄上台,是通过刘文公家族世代与晋国范中行氏联姻形成的政治支持,因此使晋国出兵保护他的并不太合法、也没有多少人支持的新政权。在公元前520年,当他的哥哥王子猛在单穆公、刘文公支持下与王子朝的对垒之中,他们双双都面临一个选择:由谁来支持?
当时天下有能力干涉别国政治的军事力量的诸侯国有三个,一是晋国,二是楚国,三是齐国。
晋、楚通过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会盟之后,关系处于缓和状况;但是,齐国就不同了,它与秦国被排斥在会盟之外,参加的主要国家是鲁、卫、曹、宋、郑、陈、蔡、(许)、楚;那一年,齐国比较紧张,专门派齐国的当权人物庆封到鲁国“聘问”(访问)。而且,晋、楚会盟条款中有一条“晋楚从交相见”,意思是晋国和楚国各自的从属国,除了向自己一方的盟主缴纳贡物外,还得向对方盟主再交一份;比如鲁国,是晋国的从属国,过去年年给晋国送贡物,现在还得给楚国同样的送一份。物质换和平。
作为曾经称霸天下的大国齐国,现在没有这种好事了,它能够甘心吗?肯定不会甘心。不过,在“弭兵”会盟那一年前后,齐国处于国内动乱时期,无暇顾及。到了公元前520年,王室混乱的时候,齐景公已经坐稳了齐国君位,在晏婴的辅助下齐国实力大增,齐景公已有力量并有野心插手别国的事务了。此刻,王子姬匄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它虽然得到了晋国的支持,可它不得不考虑到齐国的态度。应该说姬匄最迫切要想知道的,就是齐国内部的真实情况,包括齐景公的真实想法,是否会在这件事情上插一杠子等等。他毕竟是天下霸主呀。
苌弘为姬匄想到了这个问题,苌弘正愁没有人去齐国探查虚实,值此孔子一心事周之际,苌弘决定考验孔子,派孔子去齐国。苌弘试探的问孔子,如果天子姬匄要使用他,他愿意为周天子效劳吗。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要启用我,我就将要复兴以仁德思想为基础并对周制进行改造的东周王朝!)苌弘再三考验,孔子态度十分坚决,表示坚决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苌弘觉得孔子可用,就对他说,好,现在就派你去齐国探查,孔子心里感到责任非常重大,觉得苌弘这是对他的极大信任,“视为知己者死”,因此他表示,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于是,苌弘为使孔子有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能力,不惜将自己生平所有武功传授给孔子,孔子一边以学乐做掩护,一边刻苦磨炼武功,半年以后终于速成。然后,苌弘又为孔子详细策划了怎样去齐国的一整套措施,为了不使齐国看出孔子是带着某种目的而去的,希望孔子先回鲁国,然后再去齐国。
临别,苌弘带孔子悄悄去见了新天子姬匄,孔子对天子亲自接见更是感恩不尽,表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只要我的才干用于周公之才就是很美好的事了,其它一切都不必考虑了)。
接受了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孔子悄然离开周邑,回到鲁国,然后就按苌弘的计谋,去到齐国,在齐国权臣高昭子门下做了家臣。为了不暴露自己来齐国的真实目的,孔子声言专门向高昭子的家庭乐师学习韶乐,当他每每倾听乐师演奏韶乐时,都是如醉如痴,说是自己被韶乐所陶醉,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其实,那是孔子为了掩盖自己去齐国的政治目的,好像真是一心学乐,陶醉于韶乐连肉的味道都不晓得了。
孔子在齐国小心翼翼,不断地把他刺探到的信息通过各种方法传送给苌弘,苌弘据此分析齐国在周王室二王争斗过程中没有什么动作,也没有什么打算,因此,苌弘得以集中精力,运用各种外交手段,取得晋国的支持,得以击败王子朝。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败走奔楚,孔子在齐国的历史使命得以完成。本来,孔子在齐国一年多,早就该向齐景公要个一官半职,然而他却没有要,因为他有自己更大的政治抱负,他在为周王室秘密服务。一段时间,齐景公从高昭子那里知道了孔子,觉得孔子是个人才,就想留用孔子,还要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以便留住孔子为齐国效力,但是孔子觉得自己是周天子的人,现在二王相争的局面已经结束了,他不能违背自己要为克己复礼一生奋斗的诺言,所以就只好仓皇逃走了。孔子对别人说,他之所以逃走,是因为齐国有大夫要杀他,但是,是哪个大夫要杀他,如果是大夫要杀他,他完全可以向赏识他的齐景公求救,或是向高昭子寻求保护,但是他没有,而是偷偷的逃走了。史书对于谁要杀孔子也是没有明确交代,原因很简单,有人要杀孔子是假,孔子忠诚于周天子,不愿为齐国效力才是真,所以他自己放出风来,说是有齐国大夫要杀他,他就用这样的借口逃走了。
按说,孔子离开齐国,本来应该去向苌弘汇报,然后就在周王室谋个职位,干一番事业。
老老实实的说,孔子确实是向苌弘作了汇报的,苌弘也把孔子带去见了天子姬匄,姬匄非常高兴,重赏了孔子,并且要给孔子一个重要的职位。但是苌弘却不同意孔子在朝中任职。苌弘政治眼光远大,他认为,孔子有着极其特殊的才干,而今王子朝虽然逃奔楚国去了,但是并没彻底消灭,据说其还在楚国边境活动。为此,苌弘希望孔子继续特殊使命,回到鲁国去,但是暗中却随时随地打探王子朝的消息,一旦有了确切消息,就执行暗杀任务,一定要干掉王子朝,坚决消除天子姬匄的后顾之忧。周天子姬匄觉得苌弘想得确实周密,也就同意孔子继续特殊使命。于是,孔子怀着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的理想,带着周天子的重托,当然也包括周天子重重的赏赐,回到了鲁国。之后十多年,孔子因为使命在身,没有再离开鲁国,而是一边以讲学做掩护。一边不断地打探王子朝的消息。直到公元前505年,孔子终于打听到了王子朝的确切藏身之地,并成功除掉了王子朝。据说王子朝在楚国被人暗杀的时候,恰巧有人看到孔子在楚国露面。这件事情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没有人知道孔子为什么在那个敏感的时刻“恰巧”在楚国。于是有人就怀疑,孔子是单穆公派去暗杀王子朝的。
有人说,孔子就是个书生,他哪里有勇气杀人。其实,这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解。孔子杀人是不用眨眼睛的,而且还是个非常记仇的人。乱政大夫少正卯,很多年以前就反对孔子“克己复礼”,孔子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当时孔子没有权力杀少正卯,孔子一心要维护周礼,自然就一心想杀反对周礼的少正卯,因为当时无权,杀不了,后来孔子就拼命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管刑罚的官),孔子当上大司寇仅仅七天,就把少正卯杀掉了,并且还暴尸三日,示威民众,世人为之惶恐。
还有人说,孔子杀少正卯,使用的是手中的权力,不是亲手动刀。如果说他去刺杀王子朝,要亲手动刀,真枪真刀的杀戮,他就没有那个本事了。其实这种认识又错了。史书记载,孔子多次被围,总是毫发无损就脱险了,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孔子参加齐、鲁两君夹谷会议,当他们到齐国后,孔子发现了齐国劫持、威胁鲁定公的阴谋,居然面对“各种手持旗帜武器的人”,临危不惧,连续两次不顾自己的死活冲了上去,怒视齐国国君和执政大夫晏婴,吓得齐景公赶紧喝退了那些乔扮乐工的武士,不仅保护了鲁定公的安全,还揭穿了齐国的阴谋,迫使齐国退还了以前齐国侵占鲁国的三座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孔子凭的是什么,凭的是超人的勇气和过硬的武功。如果孔子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是说,没有三拳两腿的功夫,他能震慑得了齐国上上下下那么多公卿大臣吗?所以,凭孔子的功力,刺杀一个王子朝,那又算得了什么!
还有人说,孔子压根儿就与周王室没有关系。这个问题,用不着本书的作者再费过多的口舌。孔子一心向周,所有的理论都紧紧围绕“克己复礼”,对于这么忠心耿耿的人,周王室不知道他?不重用他?他也不去接近周王室?实在是说不过去。
史书上从来没有孔子与周王室有瓜葛的记载,但推理上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孔子学乐于苌弘,苌弘是周天子的重臣,师徒之间的往来,应该是非常亲密的,历史明明白白记载了孔子学乐于苌弘,要学,绝对不是三两天的事儿,绝对是时间比较长久,在较长时间里,颇有名气的孔子,能不与周天子有交往?那么,史书为什么对此只字不提呢,其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孔子所做的,是鲜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后人害怕给孔子脸上抹黑,所以就把孔子做秘密工作的伟大功绩给埋没了。就像后人埋没苌弘的功绩一样,只差没把苌弘从历史上全盘抹去了。可以说,孔子是成功而伟大的间谍,没有任何间谍能像孔子那样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又鲜为人知的、非常隐秘的保护了自己。想一想,在那个人人都想瓜分周王室的世道里,孔子如果说自己是周王室的间谍,他还能够生存得了吗!?
好了,不说孔子的幕后功绩了,书归正传,还是说苌弘。要知苌弘后来又做了什么,且听下回叙述。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天眼-股票配资导航-免费股票配资-武汉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