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富含优质蛋白质、钙质和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能够维持肌肉、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骨骼健康发育,增强免疫力,以及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此外,牛奶还富含维生素A、B族、C和D等,这些维生素有助于维护免疫系统、视力健康以及钙的吸收和利用等。因此,牛奶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来源,也是许多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很多孩子会每天喝一杯牛奶补充营养,但有些孩子一喝牛奶肚子就会咕噜咕噜的响个不停,严重时还会腹痛、腹泻不止等,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便会将责任归咎于牛奶过敏。其实,这在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需要通过乳糖酶进行分解才能被人体吸收。然而,由于小肠中乳糖酶的缺乏或不足,导致无法正常分解和吸收牛奶中的乳糖。这会引起一系列消化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和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可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发育性乳糖酶缺乏四种类型。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症,多由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引起。该类型患儿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出现水样腹泻、腹胀、营养不良等症状,早期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也称为成人型低乳糖酶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的病症,在成年人中乳糖酶活性仅为出生时的5%-10%。该病症是全球常见原因之一,但不同种族发病率不同,亚种人发病率高,白种人发病率较低。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但婴幼儿期以含乳糖较多的母乳或牛乳为主食,所以该年龄段的临床症状较明显。
展开剩余56%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多种疾病,如感染性腹泻、短肠综合征、克罗恩病、胃肠手术、重度营养不良等,导致肠黏膜受损造成绒毛顶部所含乳糖酶的上皮细胞丢失,从而引发乳糖酶缺乏。
发育性乳糖酶不耐受,由于先天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酶分泌缺乏或活性不足,导致对母乳或普通配方奶中的乳糖消化吸收不良。多见于孕34周早产儿,但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和肠道的逐渐成熟,乳糖酶的合成和活性会逐渐增加,从而改善乳糖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对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在日常喂养方面需要格外关注。首先,针对乳糖不耐受的婴童,在摄取乳制品时,建议选择小份量或低乳糖的乳制品。因乳糖可以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的吸收等过程,乳糖饮食症状缓解后,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喂养,之后可逐渐增加摄入乳糖量或少量多次以增加乳糖耐受性。除非对乳糖极度敏感的儿童,否则不必选择零乳糖乳制品,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减,应及时就医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通过补充外源乳糖酶来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当人体无法正常分解乳糖时,建议乳糖不耐受的成人和儿童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前,补充外源性乳糖酶。此酶主要来源于米曲菌或乳酸克鲁维酵母,目前市面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乳糖酶,即中性乳糖酶和酸性乳糖酶。中性乳糖酶主要用于工业规模的无乳糖乳制品生产。临床上常使用的是酸性乳糖酶补充剂,与母乳或普通乳制品一起服用,在胃中分解乳糖。
此外,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也是有效的处理方法。益生菌能够通过增加小肠整体水解乳糖能力及结肠发酵乳糖能力,促进乳糖消化,在现有研究中,被证明能够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益生菌已有多种,但目前应用最多的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如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唐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DDS-1菌株。益生元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缓解乳糖不耐受,且能帮助肠道内产生乳糖酶促进乳糖的分解,有利于宿主对乳糖的消化吸收,有效缓解因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如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等。
文 | 严有路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天眼-股票配资导航-免费股票配资-武汉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