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行不再是“被安排”,而是全家共同创造的体验,家长会发现—— 孩子眼里的笑意比风景更动人 本报记者 陈素萍 整理
假期里,“学生军”扎堆图书馆学习 视觉中国供图
当旅行不再是“被安排”,而是全家共同创造的体验,家长会发现——
孩子眼里的笑意比风景更动人
孩子的小烦恼
三年级学生小朵:长假里,有的同学出游了,有的同学奔波在兴趣班。本来想约同学一起打球、写作业,但现在却发现很难凑齐人,没有在校时那么热络,我觉得有一点孤独。
答:大家的假期安排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变化,不妨当成一个让我们学会经营“距离中的友谊”的好机会。在暂时见不到面的日子里,可以创造更多线上互动的方式。比如,相约一起进行视频锻炼,互相督促保持运动习惯;同步追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定时交流剧情感受,制造属于你们的“线上回忆”。
展开剩余82%假期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宝贵时光。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单纯地享受独处的宁静,这些或许能为重逢时的交流增添更多话题。
六年级学生萱萱:假期里,我会通过在线游戏和同学保持社交,但爸妈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宁愿我发呆。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网络世界是我重要的社交平台?
答:互联网能让人很容易找到“被需要”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以让你从现实的“孤独感”中找到“归属感”。你可以和爸妈交流下,说说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建议爸妈先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审判官”;你也可以让爸妈多陪你运动、聊天,感受更多现实中的美好。
四年级学生小凯:爸妈给我报了研学,几乎占了一半的长假。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想让我出去锻炼一下,但我就想安静地待在家里。我该怎么和他们沟通,才能争取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答:你可以找一个爸妈的空余时间,心平气和地表达想法。你可以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报研学,是想让我多锻炼锻炼,你们花这么多心思,我很感动。”你先接住这份关心,他们心里也暖。然后你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在假期里看书、写作业、整理思绪,平时上学节奏快,能用长假时间静静待一会,也是一件好事。你还可以提出一个折中办法:“这次研学先按安排来,活动结束后留两三天让我在家休息、调整,我参加活动时肯定更投入。”你也可以制订一份长假安排表,让爸妈看到你对假期有合理规划。
二年级学生可欣:每次家庭旅行目的地,不是名人故居就是博物馆。结束后,爸妈就要求我写观后感。一场本该放松的旅行变成了户外课堂,我渴望一次纯粹为了快乐的出行,可以吗?
答:爸妈精心安排行程,是希望你在旅途中收获更多。这份心意,是出于爱,值得被理解。那么,怎样才能在理解爸妈的同时,实现自己“快乐出行”的小心愿呢?建议你试着从旅行的参与者,升级为家庭出游的策划者。
从选择目的地,到细化每一天的行程;从确定游玩景点,到品尝美食……和爸妈一起讨论旅行计划,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无论是去游乐园尽情玩耍,还是去自然风光中放松奔跑,抑或是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只要是内心真实的期待,都真诚地和爸妈沟通。此时,旅行就不再是“被安排”,而是全家共同创造的体验。爸妈看到你认真规划、真诚沟通,一定会为你的成长感到欣慰,也更愿意支持你平衡“学”与“玩”的旅行心愿。
家长的小困惑
一年级家长姚先生:假期里,我想让孩子放松,孩子妈妈却狠抓学习,我们教育理念不一样,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我允许孩子休息,她却严厉制止。这种教育内耗不仅让孩子钻空子,也影响夫妻感情,该如何统一阵线?
答:教育理念冲突是许多家庭的常见挑战,关键在于从“对抗”转向“合作”。以下有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们在假期统一阵线。
优先建立“共同愿景”沟通。进行一次深度对话,焦点不要放在“学习还是玩耍”的具体矛盾上,而是共同描绘希望孩子未来拥有哪些核心品质和能力,如身心健康、责任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发现双方终极目标的一致。
制订清晰的“家庭规则日程表”。共同商定一份每日或每周作息表,清晰规定学习时间和自由放松时间,白纸黑字的规则能减少临场争执。
实行“教育负责人”轮岗制。尝试在假期采用“主班制”,如单日由妈妈负责学习安排,双日由您主导家庭活动。这既能保证各自理念有落实空间,也能亲身体验对方的角色,促进相互理解。
约定“暂停与协商”机制。当一方正在教育孩子,另一方约定不当面反驳,可使用一个暗号(如一个手势)示意需要私下沟通,简短协商达成一致后,再以统一态度面对孩子。
五年级家长胡女士:长假要来了,我却一点也不期待。之前的家庭旅行,本想开阔孩子眼界,结果一路上,孩子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风景人文毫无兴趣,还不时抱怨累和无聊。一次美好的旅行,变成了“伺候少爷”的苦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答:不是孩子的心对世界关闭了,而是我们的旅程更需要一颗懂得聆听的童心。这些在数字时代长大的孩子,天生渴望互动与回应。若旅行只是被动地跟随与观看,行程变成一项项要完成的任务,手机便成了孩子小小的避风港。
尝试将这份爱的安排,变成一场温暖的共同创造。出发前,听听孩子的奇思妙想,让“小导游”带领我们发现乐趣;旅途中,不妨将寻找一道特色小吃变成亲子任务。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看了多少风景,而是用心经营彼此的陪伴,或许会发现,孩子抬起头时,眼眸里的笑意,比任何风景都更动人。
四年级家长沈女士:孩子的假期学习完全靠大人催和逼,缺乏内在动力。我们道理讲尽,他也无动于衷。怎样才能点燃他的自主学习意愿?如何引导他进行一些“高质量”的放松,比如阅读?
答:停止容易引发对抗的口头催促,尝试用“可视化清单”取代。与孩子一起制作“每日任务清单”,将学习、阅读、运动等任务写成小卡片,完成一项就由孩子自己打钩,取代父母唠叨。
让孩子为自己的效率负责,用“作业后特权”直接激励。将孩子渴望的娱乐,如玩游戏、看视频设置为“完成任务后的特权”,独立按时完成清单任务,剩余时间自由支配。
不要求孩子立刻投入大块时间,这会让他畏难,用“微习惯体验”培养爱好。从他有点兴趣的领域入手,比如每天只阅读10分钟。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用“支持者语境”提供帮助。比如问:“需要帮你查资料,还是去请教老师?”减轻孩子的无助感。
特别感谢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老师
周铖艳 陈晨露
杭州市观成武林小学老师
叶仲啸 陈逸恬 陈莺
姜雨欣 魏晓昀
发布于:浙江省配资天眼-股票配资导航-免费股票配资-武汉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