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与中原腹地联结为一体,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南亚廊道相互交织的重要枢纽。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青海省已发现文物点6400余处,历史遗存深厚。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初步成果显示,青海的文物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近年来,青海文物考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步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在原法的基础上,将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对化解当前青海文物考古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积极推行考古前置,为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深化、兰西城市群建设推进以及全国对清洁能源需求激增,青海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建设迅速扩张,配合性考古项目数量激增,给文物考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青海地区因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中仅有6个月具备田野作业条件。但建设项目审批与实施时间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考古人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许多配合性与抢救性考古工作不得不在冬季进行,增加了田野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的难度。此外,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认知不足,在工程设计与预算编制阶段,未能充分与文物行政管理和文物考古部门沟通协调,使得配合性与抢救性考古工作给建设单位带来了额外工期与经费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剩余85%近年来,为解决这一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积极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并将其纳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要求基本建设和旅游发展必须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各级政府需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予以公告。特别指出,在旧城区改建、土地成片开发、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以及政府划拨出让土地前,必须对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区域提前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要求建设单位将考古工作相关经费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方式给予支持,这不但为青海地区配合基本建设和抢救性考古工作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更是在源头上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为推动青海地区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重视专业力量建设,为青海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青海省相较于我国东部属欠发达地区,文物考古专业力量水平较薄弱。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青海文物考古队伍体量得到较大扩充,研究能力明显提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将加大对考古、修缮、修复等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健全了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文物保护技术引进与创新,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文物保护技术,并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支持开展考古、修缮、修复、展览、科学研究、执法、司法等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举措不但为系统提升青海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技术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法律依据,更为青海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再次,加强研究阐释利用,推动文物考古成果助力青海新发展。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纳入了法律范畴,明确提出国家应支持和规范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以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要冲,青海在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形成与发展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加强青海地区多民族历史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对于增进各民族交流融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德宗日遗址2022年发掘竖穴土坑墓
△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形制图
△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居址核心区
△2024年青海省盲人按摩医院配合性考古发掘项目现场
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与青海省近年来推行的“四地”建设需求高度契合。深化文物考古研究、阐释与利用,不仅能够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规律为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揭示一批重要文化遗产价值,提升青海“四地”建设的文化品位,促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青海考古成果助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青海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修订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即将迈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机遇期。要把握好这一重要机遇,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耕细作。
一是深刻领悟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理论精髓,学习好迎难破题新本领,筑牢青海考古根基。 青海文物考古工作将与贯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有机结合,确保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文物安全,依法依规高质量开展考古工作。联合国内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围绕青藏高原重要考古学课题,谋划符合实际、意义重大的考古项目。以重点科研项目为土壤,以高校教育资源为阳光,培育出一批专业人才,为青海文物考古事业迎接新形势中的困难与挑战积蓄力量,为新时代青海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二是深入挖掘青海优势文物资源,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体系贡献青海力量。 青海文物考古研究将以阐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为目标,以昆仑文化、黄河文化、江源文化研究为主要抓手,立足青海重要考古学课题与重要遗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持续推进玉树丁都普巴遗址、同德宗日遗址、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都兰热水墓群、伏俟城等主动性考古项目,重点对青海河湟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开展专题考古调查,不断丰富青藏高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考古发现与实证。积极引入多种技术手段,加强跨学科协作,不断加大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构建我国百万年人类历史、一万年文化积淀、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宏伟叙事增添青海篇章。
三是深化考古成果转化利用,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考古支撑。 抓紧开展青海考古发掘资料与考古报告的整理工作,及时公布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对青海文物价值研究的热潮,让更多学者参与到青海文物考古事业中,持续提升青海考古发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青海研究走进全国文物考古学术研究的舞台中央。不断丰富考古研究成果,为青海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合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依托考古成果所揭示的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加强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普及,依托青海省内文物考古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公众考古、考古研学活动,提高公众对其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打造文旅新品牌,为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作者: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
△都兰夏尔雅玛可布发掘现场工作照
△都兰夏尔雅玛可布发掘现场工作照
△陶器文物保护修复
·
·
·
·
来源:中国文物报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天眼-股票配资导航-免费股票配资-武汉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