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是不是该把“向东看”当成救命稻草呢?不过,印度这次选择了退缩,也没看出来这不过是个暂时的缓兵之计。
到了第四个年头,俄乌这场斗争,战场上的输赢早就不单单是靠火器的比拼了。
对俄罗斯而言,真正的隐患其实藏在财务报表上。
欧美合作发动的能源和金融双重压力,正一环紧扣一环,把掌控越束越紧。
“向东看”这条寄托着打破局面的希望的战略,一方面迎来了一些机遇,另一方面却也遇到不少难关。
这场关系俄罗斯未来的漫长消耗,到底能不能凭借“向东看”来稳住局势,成为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
2022年爆发冲突之后,欧美一直把制裁的刀子指向俄罗斯的经济核心。
在能源领域,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向来主要依赖欧洲市场。
欧盟一开始对俄原油实施禁运,接着又逐步将2025年的石油价格上限从60美元桶一点点压低到47美元。
俄罗斯的生产成本大概在44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卖油赚头几乎快被耗光了。
天然气的出口情况简直糟糕透了,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出口猛跌了45%,液态天然气的销量也减少了11%。
欧盟彻底关掉了液化天然气市场,直接让俄罗斯那条高利润的收入渠道彻底断了。
更麻烦的是,战火开始蔓延到能源设备这些核心设施上。
乌克兰派无人机瞄准俄罗斯的炼油厂,导致大约40%的炼油能力一时间陷入瘫痪。
国内的汽油出现紧缺,加上油价也水涨船高,政府不得不临时叫停燃油出口,以缓解局势。
西方的制裁措施让那些受损的炼油厂,买不到高端精密的维修设备,真是挺为难的。
修理起来不仅花费高价,还挺慢,导致能源的“血液循环”一直没法顺畅进行。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能源企业的净利润直线下降了一半,剩下不到7900亿卢布。
炼油厂的利润跌了整整96%,只剩下45亿卢布,简直差点就要停产了。
金融方面的封锁也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美国对俄罗斯的石油企业以及卢克石油公司实行了二级制裁,压力明显加大。
制裁不仅针对这两家总产量占俄石油一半的巨头,还牵连到所有与它们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和运输公司。
欧盟把差不多1000艘“影子船队”的油轮都列入了黑名单,把俄罗斯偷偷绕过制裁卖油的那些隐秘渠道堵死了。
从老牌银行到数字货币平台,西方基本上把俄罗斯所有资金流转的空子都堵死了。
使得俄罗斯的外汇储备猛然减少,财政赤字也一路攀升。
更糟糕的是,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
在沙特的推促下,OPEC+持续提高产量。
美国也在增加国内页岩油的开采,然后将这些产能推向国际市场,抢占俄罗斯退出后留下的市场份额。
到2025年9月,俄罗斯化石燃料的日出口收入只有5.46亿欧元,比2021年同期少了一半多,降了52%。
俄罗斯的预算里,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收入占了四分之一,基本上就是支撑这场战争的主要钱袋子。
收入猛地一跌,战事的开销就变得吃紧起来。
在西方全方位的封锁下,向东望成了俄罗斯唯一的出路。
这招可不是临时凑合的,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一出,俄罗斯就开始谋划这步棋。等到俄乌冲突一爆发,更是全力以赴,没得商量。
所有的资源几乎都往这边聚拢。
中国在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经变成这个战略的核心支撑。
到了2024年,中俄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2400亿美元,主要还是能源类产品占了大部分。
现在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已经占到中国总需求的五分之一了。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一挺着呢,俄罗斯的能源不用再靠欧洲,自己也能稳稳找到买家。
在金融封锁的大背景下,用本币结算变成了关键突破点,2023年,大概有95%的中俄贸易都是用卢布和人民币直接交易的。
人民币已经变成了莫斯科证券交易所里交易最活跃的货币了。
军事方面和区域间的合作也在逐步加强。
俄罗斯除了和中国搞联合演习之外,在军事技术方面合作也逐渐放宽了些。
在一些重要领域,比如战略轰炸机的发动机和核潜艇的技术方面,限制也逐步放宽了。
在多边合作方面,俄罗斯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落地实施。
他盼着靠中国牵头的多边平台打破西方的封堵,把跟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拉得更紧一些。
为了畅通贸易渠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甚至发出了命令。
到今年年底,得把与中国黑河市相对隔江的卡尼库尔干口岸二期工程给搞定。
这座口岸一开通,几几年功夫就超过17万辆重卡走过来了,日每天的过货量也增长了两倍多。
但“向东看”的那条路,满是困难与障碍。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印度的“变脸”,曾经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海运买家。
美国对印度征收了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再加上次级制裁的威胁,也算是一番“重手”了。
考虑到各种因素后,印度这个最大的买家也变得有点难以把握了。
基础设施跟不上,也是个挺头疼的事呢。
卡尼库尔干口岸那些永久性设施已经盖了30年,结果还没完工,一直用临时的解决办法来应付,通关效率也变得特别慢。
这和中国黑河口岸的智能高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还可能让货物流向其他国家的口岸去了。
再说,亚洲市场的吸纳能力也不是太宽裕,中国和印度的能源使用趋势都快到头了。
想要在短时间内填补欧洲市场那大大的缺口,俄罗斯基本上没太多希望,远水难救近火这事儿挺明显的。
“向东看”这策略确实让俄罗斯稍微缓了口气,但要真搞定消耗战的难题,还不算太容易。
短时间内,这个策略确实当了一段“救命稻草”。
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扩大,加上本币结算的发展,让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全面制裁的情况下,没有完全陷入经济崩盘的境地。
能源出口基本持平,为军工机构提供了必需的资金来源。
不过从长远来看,俄罗斯遇到的那些根本性难题依旧没解开。
能源依赖的经济模式根深蒂固,想搞掉挺难的;至于农业和科技,实际收获嘛,作用并不明显。
炼油能力一直在缩水,这个“内伤”问题,很难靠向亚洲市场出口能源来补钱。
到2025年9月,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税收入同比跌了25%,财政压力也是愈发大了。
国际帮忙的不确定性也让“转向东边”的效果打个折扣。
印度这次的收缩表明,俄罗斯和亚洲国家的合作更多还是冲着利益来的。
要是西方一施压,这些合作关系可能就会不稳定。
中国一贯保持中立态度,与俄罗斯的合作主要是纯粹的商业交易,有利了就合作,不划算就躲开。
他们不会为了俄罗斯就牺牲自己利益,国有油企已经着手降低从俄罗斯海运来的石油进口,主要是为了规避那些二次制裁带来的麻烦。
俄罗斯自己的一些短处也限制了整体战略的效果。
受到制裁的影响,工业体系的深层脆弱点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炼油厂一旦受损,修复起来真是不太容易。
基础建设的进度实在不快,主要的港口建设居然拖了整整三十年。
财政紧张让军费和民生开支难以兼顾,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国内的稳定局势产生影响。
尽管普京在总统竞选中拿下了87.3%的高票,国内的支持基础也算是比较牢靠了。
不过,战争引发的经济压力终究会传到老百姓的生活上,考验咱们社会的承受能力。
不过,“向东看”其实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希望。
中俄关系越搞越紧密,这可是个大事。到2024年普京赢得连任后,他再次强调要让中俄关系更上一层楼,还要带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两边在农业、能源、军事科技这些方面的配合,依旧藏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完善卡尼库尔干口岸等基础设施,肯定会让贸易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也能推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如果能不断拓展与中国、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关系,逐步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那可真是事儿大了。
俄罗斯大概有望逐步缓解制裁带来的压力。
这场拼消耗的结局,可不是看谁能猛炸出大招,而是看谁的经济抗压能力更硬,国际援助能撑多久。
欧美的制裁还在继续收紧,“向东发展”的路上难关不少,但对俄罗斯来说,这已经是目前唯一能走的路了。
未来几年里,中俄之间的合作会变得更加紧密,双方在合作深度上可能会有更大突破。亚洲市场的接纳和吸引力也会逐步增强,未来的承接力度会变得更加明显。而俄罗斯自身的改革成效如何,就成为一个关键点,或许会影响区域局势的走向。
大家都在讨论,所谓“向东看”到底是真的救命稻草,还是只不过抢时间的缓兵之计罢了。
这场能源和金融紧密结合的较量,还会继续左右全球地缘政治的局势。
配资天眼-股票配资导航-免费股票配资-武汉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